400-315-2188

江南·APP新闻资讯
2023年山东省GDP为92069江南app亿元同比增长6%发布日期:2024-01-22 10:49:24 浏览次数:

  江南app1月19日,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,介绍山东2023年经济运行情况。从会上获悉,2023年,全省上下锚定“走在前、开新局”,抢抓战略机遇、靶向攻坚突破,全省经济运行整体好转,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巩固,在稳大盘运行中作出了经济大省应有的贡献。

 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,2023年全年我省生产总值为92069亿元,按不变价格计算,比上年增长6.0%。分产业看,第一产业增加值6506亿元,比上年增长4.5%;第二产业增加值35988亿元,比上年增长6.5%;第三产业增加值49575亿元,比上年增长5.8%。

  2023年,我省坚定扛牢农业大省责任,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,扎实做好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,加快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,农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、持续向好。

  2023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531.9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增长5.1%。全年粮食播种面积、单产、总产实现“三增”,全年粮食总产量1131.1亿斤,比上年增加22.3亿斤,增长2.0%,连续3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。

  畜牧业生产持续向好,全年生猪出栏增长2.9%,家禽出栏增长14.4%,分别较前三季度提高1.8、3.6个百分点。肉蛋奶产量全面增长,市场供应充足,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905.3万吨,增长8.0%,禽蛋产量462.2万吨,增长5.5%,牛奶产量318.1万吨,增长4.5%。

  2023年,我省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,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“2023突破提升年”行动,全省工业生产持续向好。

  2023年,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.1%,高于全国2.5个百分点,增速较2022年全年提高2.0个百分点。其中,采矿业增加值增长6.6%,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.8%。41个行业大类中,33个行业实现增长,增长面为80.5%。自下半年以来,全省41个行业大类增长面一直稳定在80%以上,高出全国10多个百分点。

 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.7%,高于全部规上工业2.6个百分点江南app。其中,通用设备制造业、汽车制造业、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增速较快,分别增长14.4%江南app、20.5%、11.7%。

  民营经济更加活跃,截至12月底,全省民营市场主体增加215.2万户,总量达1449.7万户,占市场主体的98.9%;中小企业数量新增64.5万户,总量达446.1万户。

  2023年,我省出台了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,坚持扩量与升级并重、传统与新兴协同,激活现代服务业发展动力,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显著增强。

  1—11月,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.1%,分别较1—9月、1—10月回升1.2、0.8个百分点。32个行业大类中,26个行业实现增长,增长面为81.3%。接触型服务业复苏态势明显,文化体育和娱乐业,教育,居民服务、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行业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速,分别增长21.2%、16.1%、12.6%。

  消费市场平稳复苏,线年,我省将恢复扩大消费放在优先位置,加力实施“山东消费提振年”行动江南app,创新拓展消费场景,持续释放消费需求,超大规模市场释放出澎湃的消费活力。

 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141.8亿元,同比增长8.7%,高于全国1.5个百分点。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,全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0362.0亿元,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779.9亿元。按消费类型分,餐饮收入4345.5亿元,商品零售31796.3亿元。线上消费快速发展,全年限额以上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663.1亿元江南app,增长25.8%,拉动全省限上零售额增长3.5个百分点。

  2023年以来,我省坚持扩大有效投资不动摇,狠抓重点项目推进江南app,持续优化投资结构,加速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弱项,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向好向优增长态势。

  2023年,聚焦强化重大项目谋划推进,我省滚动推出15000个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,全年完成投资2.8万亿元、超出年度计划投资2400亿元。开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场观摩,组织春秋两季全省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,集中开工重点项目1797个、总投资1.84万亿元。

  2023年,我省积极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,注重突出重点,加强政策支撑,全力培育外贸新动能、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、拓展外贸新空间,全省外贸实现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。

  精准把握政策保供稳价力度,加强重要民生商品的产销保供,强化市场预期引导,物价总水平保持平稳运行。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.1%。

  2023年,我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,持续加大民生投入,加快补齐民生短板,兜住兜牢兜准民生底线,民生保障有力有效,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