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-315-2188

江南·APP新闻资讯
20江南app22年中国(安徽)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(第十四场)发布日期:2023-07-13 02:12:41 浏览次数:

  江南app省商务厅厅长、省自贸办主任方旭,省商务厅副厅长、省自贸办常务副主任刘光,

  大家下午好!中国(安徽)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两年多来,各项工作得到了广大新闻媒体的关心帮助和大力支持江南app,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,我谨代表省自贸办、省商务厅,对各位媒体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祝福!

  2022年12月28日,省委书记郑栅洁主持召开中国(安徽)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,充分肯定了2022年的建设成效,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力、开放带动力、产业竞争力、环境吸引力进一步增强;系统部署了下一步工作,强调要在深化制度开放、扩大对外贸易、推动产业发展、实施创新驱动、促进联动发展上抓提升求实效,这为全面提升中国(安徽)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能级指明了方向。刚刚闭幕的省“两会”也对中国(安徽)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作出部署要求。省自贸办将积极会同成员单位、各片区以及联动创新区,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,牢记“为国家试制度、为地方谋发展”使命,坚持“建机制、抓重点、抓关键”,全力推进中国(安徽)自由贸易试验区走在前、作表率。

  2022年,中国(安徽)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积,贡献了全省四分之一的进出口额、三分之一的实际使用外资额,实现进出口1861.9亿元、增长26%,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.3个百分点,其中,出口1266亿元、增长29.4%,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.9个百分点;实际使用外资(FDI)6.7亿美元;新增注册企业1.6万家、增长23%,高于全省平均增速22.9个百分点。两年来,已探索形成了124项制度创新成果,经评估有18项为全国首创;总体方案(2020年—2025年)需完成的112项试点任务已落地见效102项,预计提前两年完成全部试点任务。主要建设成效包括四个方面。

  一、突出便利自由,开放引领有效彰显。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,重点围绕投资、贸易、金融等领域,加快推进便利化自由化改革。一是贸易便利度大幅提升。全国首创跨境电商保税零售进口退货管理新模式、竹木草出口检验新模式,大幅提升通关效率。探索完成新型易货贸易首单试点,率先建立“试点企业+试点商品”“双白名单”制度。完成芜湖港液化天然气(LNG)加注站为荷兰航运公司首单国际航行船舶加注江南app。开通合肥首条对欧盟固定货运航线(合肥—阿姆斯特丹),合肥国际货运航线条(合肥至伦敦、洛杉矶、芝加哥、大阪、仁川、阿姆斯特丹、亨茨维尔)。开通中欧班列113条国际线个国家,基本实现对欧洲的全覆盖。深化自贸试验区和综合保税区功能叠加,合肥片区综保区提升至全国第11位,芜湖片区综保区进出口增长34%,蚌埠片区市场采购贸易额增长1.8倍。二是投资便利度明显改善。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,加强重大外资项目协调服务,提升国际医疗服务、教育等生活配套水平。推动蔚来汽车、睿力集成电路、信义光伏等重点企业增资扩股。三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便利度加快提升。推动首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(QFLP)试点落地芜湖,总规模4亿元,其中外资3000万美元。推动长三角区域首单专精特新知识产权证券化(ABS)产品在合肥发行,助力企业融资1.3亿元。推动首单公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(华夏合肥高新REITs)获批注册,发行规模13.7亿元。建立科创企业贷投批量联动模式,试点银行授信额4.1亿元。推动国家外汇便利化6项试点扩面增效,开展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业务492笔、涉及金额6.3亿美元。

  二、突出增势赋能,主导产业加速集聚江南app。坚持“科创+产业”战略定位,开展差异化探索,以制度创新促进主导产业集聚。一是主导产业开放创新初见成效。按照“听意见、列清单、研究透、见成效”工作路径,围绕主导产业开放创新需求,推出集成电路、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江南app、量子信息、生物医药等4个产业的76项创新举措,解决了一批企业关注的堵点、痛点。比如,拓展长三角特殊货物检查作业一体化监管试点,18家企业720项商品纳入试点清单。2022年,全区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70个,协议引资额3036亿元。二是科创成果转化强劲赋能。在全国率先推出横向课题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,10余家企业入选试点;深化产业化经费股权投资改革试点,产业化经费投资超过8000万元,带动引进社会资本投资20亿元;拓展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试点,实现职务科技成果的批量转化。推动大众中国首个新能源汽车研发测试场(合肥)、全国首家肿瘤原代细胞“活体”生物样本库(中科普瑞昇)、首个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(本源量子)、首个无人配送车场景(合肥)等一批新技术、新产品、新场景落户自贸试验区。提升国际人才“一网通办”功能,建立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,累计引进127名高层次人才。三是科创平台建设步伐加快。依托合肥科大硅谷、中科大科技商学院、中科院合肥创新院、国际人才城等平台,推动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等试点,多路径推进科技成果转化。依托芜湖智能网联产业研究院、机器人产业联盟等平台,探索全产业链开放创新,加快推动片区主导产业集聚。依托蚌埠市场采购贸易等平台,探索推进市场采购与跨境电商融合发展等新模式,推动对外贸易新业态加速发展。

  三、突出赋权提效,营商环境持续优化。坚持问需问计问效于企于基层,努力打造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营商环境。据第三方组织的营商环境建设问卷调查,市场主体对办理建筑施工许可、政府采购、政务服务等事项持有较高满意度。一是片区赋权应赋尽赋。建立实施了自贸试验区特别清单,推动向片区下放25个部门的212项管理权限,惠及近万家企业。二是高效服务惠企利企。推动全面落实“证照分离”改革,实施自贸试验区版54项便利化举措,探索推出企业开办“一业一证一码”“证照并销”等市场准入、准营、退出的全流程改革措施。加快推进环评与排污许可“两证合一”等改革,审批周期由60个工作日压缩到5个工作日。创新实施低效用地全流程处置模式,已完成近2400亩低效土地处置盘活。三是法治护航亲商安商。颁布实施《中国(安徽)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》,为自贸试验区建设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。制定首个片区强化竞争政策实施试点意见。编印两批106个面向市场主体的政策案例。三个片区均设立自贸试验区人民法庭,商事仲裁、商事调解等多元纠纷化解机制持续完善。

  四、突出协同联动,辐射带动作用凸显。立足服务国家战略,复制推广制度创新经验,积极推进产业、科技、通关等领域协同创新。一是复制推广应推尽推。国家278项制度创新成果已落地实施258项,除客观地理条件限制无法复制外,实现应复制尽复制。比如,落地“中欧班列进口货物分段计税”运费机制改革,2022年为企业减税128万元江南app。对标先发地区自贸试验区,实施商事主体确认制、软件增值税即征即退等创新经验。积极开展省级复制推广工作,芜湖港与洋山港“联动接卸、视同一港”监管模式推广至全省各港口。二是区域协同多点突破。积极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,5项案例入选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案例。创新片区产业合作机制,组建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,探索推动了政策标准共制、创新资源共享。与上海共建了长三角创新飞地与研发创新平台,形成了“研发在上海、产业化在安徽”的协同发展模式。在3个自贸片区以外的13个省辖市设立了联动创新区,实施了支持联动创新区建设十项举措。联动创新区积极复制推广全国和省级改革试点经验,推动形成了“区域评估”机制、林业碳汇模式、散装出口沥青产地检验模式等10项创新成果。三是推进机制不断健全。制订出台了自贸片区考核细则,纳入省委、省政府综合考核。建立信息发布机制,定期举办自贸试验区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,有序开展了自贸试验区专题推介、政银企对接及政策宣讲等活动,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。

  下一步,中国(安徽)自由贸易试验区将认真贯彻落实省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精神,坚持“建机制、抓重点、抓关键”,在深化制度开放、扩大对外贸易、推动产业发展、实施创新驱动、促进联动发展等重点领域抓提升求实效,确保2023年全区进出口、实际使用外资、新增注册企业、地区生产总值等关键指标年均增速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,着力形成一批含金量高、应用面广的重大引领性创新成果,引育集聚一批示范性引领性前沿产业,加快打造一批开放型功能性平台,更好地引领全省高水平对外开放。